喜力猫哥
上个世纪70年代末,改革开放前,中国城市规模:南京特大市,同为大市的徐州、无锡、苏州,前两个地级市城市规模大于后者,苏B、苏C无疑了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会儿,改革开放还在磨刀霍霍向猪羊呢,咱们国家的城市们还都规规矩矩地待在计划经济的大院子里。南京这位老兄,已经是全国响当当的特大城市了,在江苏这块地界上,它那就是老大。徐州、无锡、苏州这几个大块头也是榜上有名,不过徐州和无锡这两位壮士,身材上明显比苏州这位兄弟壮硕不少,车牌号苏B给了无锡,苏C归了徐州,那是实打实的硬核。
那时候,咱们国家还没玩起“地市合并”和“市领导县”这套新花样,城市和县啊,还是各玩各的。江苏呢,作为沿海地区的潜力股,城市梯队那是相当平均,苏南、苏北、苏中这几个区域,还没整出个谁高谁低来。
南京那时候就是江苏的头号种子选手,政治、文化、交通,啥啥都离不开它。徐州这位苏北的大哥大,工业底子厚实,人多势众,北方地区的重要通道,那地位杠杠的。无锡和苏州虽然都是苏南的,但体量上却是个天差地别。无锡,那可是民族工业的老祖宗之一,工业实力杠杠的,城市框架都搭得差不多了。苏州呢,那时候还是个文化古城的小清新,经济上的小宇宙还没完全爆发,所以城市规模嘛,自然就跟无锡和徐州没法比了。
那时候的中国,城市制度还是沿用着民国和新中国早期的老一套,层级清晰,行政味儿十足。直到改革开放的大旗一挥,地市合并、市管县这些新玩法才慢慢上线,城市化的马达这才轰鸣起来。七十年代末那会儿,城市之间的较量还没那么激烈,苏南、苏北、苏中这几个区域,还是一团和气,不分你我。不过,这“均衡”小子就像是个卧底,悄悄给后面的大分裂铺好了路。一到八十年代,经济体制稍微一松绑,苏南模式就像火箭一样窜天了,无锡、苏州俩兄弟立马变身江苏经济的扛把子。反观徐州这位老兄,产业单一加上地理位置不太给力,慢慢就被甩在了后面,城市发展脚步跟蜗牛似的。南京呢,人家有省会光环加持,稳稳当当坐上了头把交椅。
时间这玩意儿跟跑车似的,嗖嗖往前冲,城市格局也跟着大变样。以前的苏B、苏C,现在只能算是历史的小配角了。这四十多年里,江苏乃至整个中国的城市化大戏,它们可是留下了最闪亮的一笔。
